1、 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注意:
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2)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元素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2)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3、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3)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4、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5、原子团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2)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PO43- NH4+
6、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3)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4)阴离子:O2- 、OH- S2-、 F- Cl- SO4 2- CO32- NO3-
注意:
1)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
2)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讲由某原子直接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4)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 H2 和He ⑵ CO、N2 和Si ⑶ O2 、S和 S2- ⑷ OH- 和 F-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
6)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7、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1)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2)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3)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注意:a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b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4)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石油、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
a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b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c聚异丁烯、聚α烯烃、异构烷烃、α烯烃、基础油等我司经营的产品都是混合物。
注意:
1)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2)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8、溶液
一)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二)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食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3)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三)饱和度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 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高溶液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四)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9、有机物和无机物
1)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2)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注意:
1)所有以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都可以称之为有机物
2)大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
3)我们的产品几乎都是油性产品
10、碳链、直链和支链
1)只有有机化合物才有碳链的说法
2)直链:CH3CH2CH2CH2CH2CH2CH2CH3
3)支链:CH3CH(CH2CH2CH3)CH2CH2CH3
11、烷烃、烯烃、炔烃,环烷烃、芳香烃
1)烷烃:饱和碳氢化合物
2)烯烃:只含有碳碳不饱和双键的碳氢化合物
3)炔烃:含有碳碳不饱和叁键的碳氢化合物
4)环烷烃:环状的饱和碳氢化合物
5)芳香烃:至少含有一个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
12、 高分子和聚合物
一)基本概念
1)单体、中间体、聚合物、高分子
单体:能够通过聚合形成聚合物中结构单元的小分子化合物
中间体:中间体是相对于基本化工原料和最终是品而言的的,比如一个产品要经过三步反应得到,第一步得到的物质是A,A又经过一步反应得到B,B再经过一步反应得到最终目的产物C,那么A和B都可以称作C的中间体
聚合物:上述中最终目的产物就是聚合物。
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共价键连接;相同的化学结构重复多次而成
2)重复单元、结构单元、单体单元、 聚合度
重复单元:高分子链中可重复的最小单位(高物:链节)
结构单元:由一种单体分子通过聚合进入重复单元的部分
单体单元:与单体组成相同,只是电子结构不同的重复单元
聚合度: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 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 表示。聚合物是由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
3)聚合反应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
二)基本特点
(1)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
(2) 化学组成比较简单,分子结构有规律性
(3) 分子形态多样:长链线型,三维网状,星型,梯形,环形….
(4) 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多分散性
(5) 物理性质不同于低分子:高软化点,高强度,高弹性,熔体高黏度
13、相互作用力及形成的物质
一) 化学键
1)定义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
2)分类
根据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二) 离子键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见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三) 共价键:
1)定义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分类
a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叁键(C C)等。
b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c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氨分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d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等
四)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极性键。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键。
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定义
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均匀、对称的分子。
如: Cl2,H2,O2,N2,CO2,CS2,BF3,P4,C2H2,SO3,CH4,CCl4,SiF4,C2H4,C6H6,PCl5,汽油
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子
如:HX,CO,NO,H2O,H2S,NO2,SO2,SCl2,NH3,H2O2,CH3Cl,CH2Cl2,CHCl3,CH3CH2OH
注意:
1)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可以是极性分子,也可以是非极性分子,取决于分子本身结构的对称性。
2)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
3)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4)所有的键都是非极性键的分子 肯定是非极性分子。
5)聚异丁烯、聚癸烯的非极性很高,不易溶于水。
14、色度
色度是流体颜色的衡量指标.是在规定条件下,流体的颜色最接近某一号标准色板的颜色时所测得的结果。色度是用来初步鉴别流体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氧化变质程度的标志。
15、密度和相对密度
1)密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以g/cm3或kg/m3表示。
2)相对密度亦称比重,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标准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之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也就没有单位。
16、分子量
一) 定义
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
二)分类
1)数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数目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记为Mn。
2)重均分子量: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重量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记为Mw。
3)粘均分子量:用粘度法测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记为Mv。
注意:
1)低分子聚异丁烯的分子量是指数均分子量,中高分子聚异丁烯的分子量是粘均分子量
2)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特别说明,液体的分子量是指数均分子量,半固态或者固态的分子量是指粘均分子量
3)数值上:粘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
三)分子量分布
由于高聚物一般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 有分布指数和分子量分布曲线两种表示方法,记为Mw/Mn。它反映了聚合物的精制程度,纯化效果。
16、粘度和粘度指数
一)粘度定义
1) 粘度是衡量润滑油流动性的物理性能之一
*粘度的实质就是润滑油内部分子的引力
*粘度越大,润滑油的流动性就越差;粘度越小小润滑油的流动性就越好.
*粘度小,润滑油的吸附力小;粘度大,润滑油的吸附力就大.
*粘度大,润滑油的内部摩擦阻力就大,粘度小,润滑油内部的摩擦阻力就小.
2)粘度的种类
粘度有运动粘度、动力粘度、条件粘度、特种油品粘度(如车用润滑油粘度SAE)等
3)运动粘度(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粘度一般指运动粘度),也称厘斯粘度是指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是流体粘性的表现,所以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液体的粘度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决定的。单位 mm2/s, 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在标准的粘度计中,单位时间内流过液体的面积。国际上已把它做为工业润滑油的标准粘度,常用cst(40?C)。
5) 动力粘度
动力粘度,又称绝对粘度,其物理意义是促使流体流动而产生单位速度梯度的剪应力。粘度总是与速度梯度相联系,只有在运动时才显现出来。其值为所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Pa·s表示,习惯用cP表示。在低温下测定的动力粘度可以表示油品的低温启动性。
二)运动粘度与动力粘度的关系
运动粘度 = 动力粘度 / 流体密度 即 n = m /r
三)影响粘度的因素
1)温度:一般来讲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只是变化程度因其粘温性能不同而有不同
2)压力:一般来讲粘度随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迅速加大
1) 剪切率 (非牛顿流体)
四)粘度指数
粘度指数(VI)是某一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与标准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数值,它是是一个经验数据,表示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变化的影响
高粘度指数意味着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
注意:
1) 我们聚异丁烯和聚癸烯的粘度均指运动粘度
2)一般情况下运动粘度较之动力粘度要高
3)只有流体才有粘度,非流体是没有粘度的,但是可能存在粘性
4)在流体的范围内,一般来讲分子量越大,粘度越大,粘性越大,
17、闪点
一)定义
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加热,其油蒸气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一般说,闪点越高,油品的使用温度也越高。
二)分类
1) 开口闪点:用开口闪点测定器测得的闪点
2)闭口闪点: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得的闪点
三)开口闪点与闭口闪点之间的关系
通常,同一油品,它们的开口闪点要比闭口闪点高20-30℃
注意:
1)45℃以下为易燃品,45℃到以上为可燃品(闭口闪点)
2)开口比闭口一般要高度
3)闪点是危险品的判定指标
18、燃点
将物质在空气中加热时,开始并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19、沸点和馏程
一)沸点
1)饱和蒸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2)沸点:在一定压力下,某物质的饱和蒸汽压与此压力相等时对应的温度。它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它同时也是液体发生沸腾时的温度;即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注意:
1) 浓度越高,沸点越高。
2) 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所谓沸点是针对不同的液态物质沸腾时的温度。
3) 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4) 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的温度。液体的沸点跟外部压强有关。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时;沸点降低。
二)馏程
一般指液体或液体混合物的初馏(沸)点与终馏(沸)点之间的范围。产品质量的一种指标。有些较窄,有些较宽。
注意:
1) 纯粹物质沸点不变,只有两组分以上的液体混合物才有馏程。
2) 混合物各组分沸点差别愈大馏程也愈宽。
20、倾点和凝点
一)定义
1)倾点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2)凝点是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以℃表示。
二)关系
注意:
1)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倾点和凝点,这是一个物理常数。
2)但是混合物,如石油制品,其值会因主观因素、客观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倾点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凝点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油面不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
4)是用来衡量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常规指标,同一油品的倾点比凝点略高几度,过去常用凝点,现在国际通用倾点。
5)倾点或凝点是一个条件试验值,并不等于实际使用的流动极限。但是,倾点或凝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性越好。
21、流动点和软化点
1)软化点:物质软化的温度称软化点,主要指无定形聚合物开始变软的温度。软化点不仅与高聚物的结构有关,而且与其分子量的大小有关。
2)流动点:物质开始流动的温度成为流动点。
注意:
无论是软化点还是流动点都通常指一定的固态化合物的指标参数。
22、pH值
pH值反映了化学物质酸碱性大小,大于7是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等于7是中性,小于7是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23、酸值、中和值、总碱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溴指数
1)酸值:中和lg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酸值,以mgKOH/g表示。酸值用来反映油品中所含有机酸的总量,如环烷酸和油品?氧化而生成的有机酸性产物。油品氧化越严重,其酸值增值越大,因此,它是油品变质的主要指标。
2)中和值:中和值是油品酸碱性的量度,也是油品的酸值或碱值的习惯统称,是以中和一定重量的油品所需的碱或酸的相当量来表示的数值。
3)总碱值:总碱值表示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存在于lg油品中全部碱性组分所需的酸量,以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总碱值是测定润滑油中有效添加剂成分的一个指标,表示内燃机油的清净性与中和能力。
4)碘值:碘值是指100g物料与碘加成时所消耗碘克数。碘值是用来测定油类或脂肪不饱和性的一个指标,并以此衡量油脂的属性。
5)皂化值:皂化值是指中和1g物料完全皂化时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皂化值通常用来指示油或脂肪的平均分子量,表示在1g油脂中游离的和化合在酯内的脂肪酸的含量。一般来说游离的脂肪酸的数量较大时,皂化值也较高。
6)过氧化值:过氧化值是指一种物质中的过氧化物含量的多少。比如说一种食物中过氧化值过高的话,说明这种食物已经酸败,人吃了会导致腹泄什么的。
7)溴指数:溴指数的定义为100g油样中所消耗的溴的质量(以mg计).溴指数越大,烯烃含量越高。
24、功率因数、电阻率、介电常数和击穿电压
1)功率因数:在直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就是有功功率。但在交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是视在功率,而能起到作功的一部分功率(即有功功率)将小于视在功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叫做功率因数,以COSφ表示。
2)电阻率:又叫电阻系数或叫比电阻。是衡量物质导电性能好坏的一个物理量,以字母ρ表示,单位为欧姆*毫米平方/米。在数值 上等于用那种物质做的长1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导线,在温度20C时的电阻值,电阻率越大,导电性能越低。
3)介电常数:又叫介质常数,介电系数或电容率,它是表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ε表示,单位为法/米
4)击穿电压:使电介质击穿的电压。电介质在足够强的电场作用下将失去其介电性能成为导体,称为电介质击穿,所对应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电介质击穿时的电场强度叫击穿场强。不同电介质在相同温度下,其击穿场强不同。击穿场强通常又称为电介质的介电强度。
25、折射率、反射率
1)反射率:又称反射系数。反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比值,即反射率。反射率通常小于1,物体表面反射率越接近于1,受到光照后明亮度越大。根据反射表面及测定方式不同,反射率可分为单向反射率与漫反射率两类。
2)折射率:也叫折光指数,表示在两种(各向同性)媒质中光速比值的物理量。光从第一媒质进入第二媒质时(除垂直入射外)任一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对于确定的两种媒质是一个常数。这常数称为“第二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对折射率,并等于第一媒质中的光速与第二媒质中的光速之比值。
注意:
折射率主要用于彩妆领域,在折射率数值在1.46~1.47的被验证是合适的。
26、润滑油几个主要的安定性
1)热安定性:润滑油受热后其理化性能要发生变化,我们希望润滑油理化性能的变化程度越小越好,也就是受热后,其理化性能的稳定性高.润滑油这种在高温下稳定的性能我们叫润滑油的热安定性。
2)氧化安定性:氧化安定性是油品抵抗大气(或氧气)的作用而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
3)水解安定性:润滑油在遇到水后,其添加剂会和水发生水解反应.我们希望这种水解反应越小越好.水解反应不仅能破坏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而且还能使润滑油变质。
4)润滑油相溶性:有的时候,某一种润滑油要与其他润滑油混合,因此要求这种润滑油能与其他的油品能够相互容和在一起而不发生不良的反应.;另外很多润滑油是使用在有橡胶密封的条件下,因此要求润滑油对橡胶没有不良的影响。
5)剪切安定性:润滑油在使用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能在这些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这些物理变化会改变润滑的效果。润滑油抵抗这种在力作用下发生物理变化的性能被称为剪切安定性。
27、化学物质的相似相溶
“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例如,水分子间有较强的氢键,水分子既可以为生成氢键提供氢原子,又因其中氧原子上有孤对电子能接受其它分子提供的氢原子,氢键是水分子间的主要结合力。所以,凡能为生成氢键提供氢或接受氢的溶质分子,均和水“结构相似”。如ROH(醇)、RCOOH(羧酸)、R2C=O(酮)、RCONH2(酰胺)等,均可通过氢键与水结合,在水中有相当的溶解度。当然上述物质中R基团的结构与大小对在水中溶解度也有影响。如醇:R—OH,随R基团的增大,分子中非极性的部分增大,这样与水(极性分子)结构差异增大,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逐渐下降。
对于气体和固体溶质来说,“相似相溶”也适用。对于结构相似的一类气体,沸点愈高,它的分子间力愈大,就愈接近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愈大。如O2的沸点(90K)高于H2的沸点(20 K),所以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H2的溶解度。
对于结构相似的一类固体溶质,其熔点愈低,则其分子间作用力愈小,也就愈接近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愈大。
注意:
根据化学物质的相似相溶的原理,聚异丁烯的非极性程度较大,因此不易溶于水。
28、化学物质的相容性
相容性,又称之为兼容性,是指两种或者多种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各种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均不会发生改变,成为相容性好,反之,如果各种物质之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相互渗透,从而使原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发生改变,则称两者不相容,或相容性差。
注意:
1) 能形成溶液的A和B两物质,相容性肯定是不好的。
2) 能形成乳液的A和B两物质,相容性一般。
3) A和B两物质接触,不会发生相互渗透的,相容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