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动态

企业家的群星闪耀时

发布时间:2013-12-31

 我们一直在犹豫,当我们拉开视线,回望中国商业走过的激情岁月,目光该投注于那些功成名就者,抑或早就淡出人们视线的“失败者”?没错,我们选择了仍然站在那里的人群。出现在这一期报纸上的名字,都是他们所处时代成功企业家的一份子,即使他们中的第一代,现在也依然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以自己的存在,阐释着商业的使命,和一代企业家的精神力量。

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些不该被忽视的名字。从温州的“八大王”开始,步鑫生、马胜利、李经纬、戴国芳、李途纯、施正荣……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带有某种悲剧色彩,但却不该被认定为失败者。他们中间,有的壮志未酬抱憾终身,有的毁誉参半至今难有定论,有的隐于乡野,有的仍在为证明自己而奔走。他们具有绝佳的商业嗅觉,甚至比同代那些优秀企业家具备更大的勇气和胆略。他们也不乏智慧和谋略,能在复杂格局中把握仅有的机会。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最初成功的幸运也是最终失败的理由。他们因为最早冲破了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享受商业的红利,却也最早触碰到依然坚硬的“底线”。

即使如此,我们依然相信, 正是他们和那些成功者聚合起的整个群体,塑造了中国商业的性格和特质。他们因为那个时代大喜大悲起起落落的命运,绝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历史。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如果这个完整群体缺失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中国商业也许还不会拥有现在的荣光。

让我们赞美这个群体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史,是经济由计划管制到市场做主的进程。商业的力量以绝无仅有的耐性和坚持,不断挣脱束缚,在与老旧体制的博弈中持续扩大生存空间和版图,一步步地从边缘地带走向舞台中央。这的确是一部现代版的“长征”。在历史的征途中,是前赴后继的失败教育了中国,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那样一种力量,他们可能徘徊于这个世界的边缘,但却从来不可能消失。只要有一丝空气渗透,这些看似脆弱的生命就获得了萌芽,如星星般点亮一片又一片天空,从南方到北国,从江浙的小作坊,到遥远边城的背包客,从此生生不息。从那时起到现在,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

所以,我们无意重复企业家的奋斗史。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仍未结束,因为这个原因,每一代人的成功都无法复制。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从体制内开始了最终告别体制的创业历程;“92派”则彻底成为体制的叛逆者,但无可否认,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正是依靠被他们放弃的体制赚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100万,由此开始了拥抱市场的漫长里程;接下来的一幕他们的前辈无从想象:从网络泡沫废墟中站起来的互联网一代,在怀疑的目光中搭上了中国加入世贸这趟快车,中国经济进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黄金十年,国际资本和新技术革命导演了一幕幕令人炫目的造富神话。

今天,对于仍处在生长期的第四代企业家来说,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他们不大会像前辈那样,戴着计划经济的沉重枷锁舞蹈,但他们也就此丧失了从体制内获得好处的机会——毋庸讳言,这的确曾经是机会。他们也不会再有那样一个激情年代,仅仅因为更早地踏入市场,就获得了超越体制的先发优势。他们生长于中国经济只能“七上八下”的年代,甚至新技术革命本身,只要做一个优秀的模仿者就能够打出一片天地的几率,未来也会小得多。

要创造中国商业的未来,只能靠这一代人自己。他们是现在的80后、90后,无论你对他们有着怎样的看待,都必须承认,他们塑造着未来中国商业的底色。他们需要像前辈一样勇敢和坚韧,还必须拥有超过前辈的创新意识,他们需要像前辈一样对中国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一个更像地球村的商业世界里,还必须有超过前辈的眼界。他们可能不屑于前辈把握政商关系的谨慎、圆滑乃至谦卑,但又必须找到和环境和平相处的方式,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我们绝非是想让企业家们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在沙土里。

这并不奇怪。很多时候,人们以为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塑造环境,但更多时候,卓越的企业和企业家只能是环境的塑造物。即使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短暂历史中,这一点也能够得到清晰的印证。企业家的成功史,处处写满了计划与市场、管制与开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这是一个痛苦甚至有些时候会显得混乱的过程,乍看起来充满了偶然和反复,不过企业和企业家精神,最终还是从历史的缝隙中卓然而出。历史告诉我们的惟一密码,就是放手给企业家自由,让创造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如果我们还抱有希望,是因为遥远的地平线上似乎已经看得到这样的图景。

在我们宣布让市场决定之后,这是通向繁荣的惟一道路,也是我们能够给予这个国家的重要承诺。一旦历史走在正确轨迹上,中国经济的天空,必然闪耀着企业家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