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首页 > 润滑管理 > 润滑知识堂

润滑油粘度及粘度指数形成的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4-05-27

润滑油粘度及粘度指数形成的再探讨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同一个油品在相对高的温度下,粘度会下降,低温时粘度会升高。这种现象对机械使用来说是很不利的。因为被润滑机械的工称尺寸(包括润滑面的间隙)是相对刚性固定的,动力机械(如泵等)的转速、功率也是相对不变的。因此,假如按照常温设计的机械加工的公差 、转速等,在正常温度下与其所使用的润滑油是匹配的,那么在高温下,由于润滑油的粘度变小,就会造成机械润滑面上的油膜变薄,甚至流失,失去润滑作用;同时,在高温下润滑油粘度变小,机械功率下降形成软操作。在低温情况下,由于润滑油的粘度变大,在机械润滑面上的流动困难,散热效果变差,维持同样的转速就需付出更大的功率。总之,人们希望润滑油的粘度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至少要减小它的变化程度。                       

        什么是润滑油的粘度?它的粘度指数又是什么?

    粘度就是液体内摩擦力大小的程度。润滑油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间产生的阻力使润滑油无法进行顺利流动。其次流体在有制约的容器例如管道中流动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是一层层的分子层移动,其中有部分分子层流得快一点,而与管壁接触部分会流得慢一点,这是另一种阻力(剪切力)造成的。液体的内摩擦力加上剪切力组成了液体流动的阻力,它的大小就代表液体的粘度。

    润滑油的粘度对润滑油的流动性,和它在摩擦表面形成的油膜的厚度有很大的影响;粘度较大的油流动性差,不易到达摩擦面之间,而在摩擦面形成的油膜较厚,在较大的负荷下,润滑效果较好,它的冷却和冲洗作用差,摩擦面的散热性差。反之,润滑油的粘度较小,其流动性好,容易扩散到间隙小的摩擦面之间,可保证润滑效果。同时机械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也较小,它的冷却性好,冲洗性好,但由于粘度小油膜薄容易被破坏,造成摩擦面磨损。因此选择润滑油必须考虑其粘度大小是否合适。实际上即便是按照设计中固定的机械摩擦面间隙大小,选择了合适粘度的润滑油,仍没能解决当温度(工作温度、环境温度)变化时,粘度又不合适了的问题。这就是先前提到的润滑油的粘温性。所有的液体润滑剂都有粘温性。有的液体粘温性非常好,比如水,它的粘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10℃水的粘度与90℃水的粘度没有区别,除非0℃结冰,100℃沸腾。又比如有些有机物如酒精、聚醚、聚烯烃等的粘度都不受或很少受温度的影响。因为这些物质接近于纯净物的单一组分,而单一组分的物质其物化性能应该是一致,自然也不会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同为液体的润滑油(一般矿物油基)的粘度对温度如此敏感,就得从润滑油的组成说起。严格意义上,润滑油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而基础油占了极大部分,所以基础油的性质起了很大作用。基础油是20~36个碳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每个不同碳数碳氢化合物的物化性能不尽相同,对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温度)的感受和反应也不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因此它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很明显。另外,从基础油的分子结构来说,石蜡基油是以正构或异构的短侧链烷烃构成,其分子基本上呈线性直链状,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会产生缠绕,其中部分缠绕成线团状,油品在流动时会产生立体障碍作用,表现为粘度增大。当温度下降时,升温时形成的线团状分子发生收缩,立体障碍消失或部分消失,表现为粘度不增大,因此石蜡基基础油的粘温性好,即粘度指数高。反观环烷基油,是由单环或多环饱和烃构成,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时环状分子相互碰撞不会形成线团状分子团,也就形不成立体障碍。由于高温时内摩擦力削弱,因此粘度不会增大,反而变小。当温度下降时,环烷基油由于本身结构原因,系环状、立体(有别于石蜡基油的线团立体结构),形成立体障碍,表现为粘度增大。故造成环烷基油的粘温性较差,即粘度指数不高。

    现在,人们正是利用某些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线团”功能来改进润滑油的粘温特性。

    当前,在石蜡基基础油和环烷基基础油的结构中所提出的“线团”说法,尚无定论,诚望通过“石化百家”这个栏目请由各方专家参与探讨。